首页 > 

孔子是不是“生而知之”的天才

时间:2024-04-26 06:36:01 浏览量:97512

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从一个点

孔子是不是“生而知之”的天才?“学而知之”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发?

谢谢邀请!任何人都没有“生而知之”。“学而知之”对启示人努力学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。这就是说,知识是学来的,要想获得知识,只有学习!

《论语》中有关“孔子教育教学”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悟?

题主好!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。

《论语》中有关“孔子的教育教学”给我最大的一个启示: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!

我们现在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与方法,或多或少可能都受启于《论语》,或者我们在《论语》中都能找到一些对应点。

1.立德树人,以德为先。

这一理念在《论语》中早有提倡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汎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

2.自主学习,合作探究。

这一教学模式中《论语》中也早有实施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体现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理念;还有“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”中孔子所运用的问答对话式教学模式,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合作探究。

其实《论语》中还有很多教育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!

欢迎分享、留言、交流,谢谢!

你赞同孔子的教育思想吗?

要明白这个问题,就得明白孔子是怎么搞教育的。

首先从生源上来说,孔子讲究有教无类。类就是类别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。人是社会性动物,由于家庭文化相貌兴趣等等自动分为各种群体各种类型,孔子作为一个私立学校校长,靠教书养活老婆孩子一吃开口饭的,他的有教无类是现实的选择,而非他的自愿本心。只有生源多了,学费才能增加,生活水平才能提高。孔子的学生各行各业的都有,贵族,商人,农民,武士,总之只要能拿出十条腊肉干,他都教。不论身份,不论出身,不论职业,不论美丑。只要你交学费就行。

其次从课程设置来看。许多书上都写着孔子教六艺。六艺是国立大学的教育科目,孔子培养的都是后备官员,而想当官在当时就得熟悉六艺。所以孔子主教这六门课。但是孔老师要是只有这两把刷子,那可就太井底之蛙了。孔老师可谓全才,种地搬砖抹墙和泥读书打架看风水观天象无所不知,只要你是个人,只要你来我这儿,只要你交学费,你肯定白跑不了这一趟。曾经有农民来向孔子请教种地,孔老师看他是个农民伯伯,一年舍不得吃肉把十条肉干提来了,于是教的很起劲。把农民伯伯的梆子敲得梆梆响,翻来覆去的讲,最后农民伯伯满意而归。

其次从教育方法来看,孔子搞的是选修课。不是啥人来了都教同一套。学生来了,孔子把课程表往哪儿一摆,想学啥自己选,跟去菜市场买菜一样。学生选上几门,行了。学会够吃饭就行。孔老师是不喜欢全才的,虽然他是全才。孔老师喜欢培养专家。孔子的学生只有子贡是全才,文武商学皆能,但是孔子并不看好子贡。颜回就会死读书做学问,但是孔子最看好颜回。

但是教育不是搞慈善,也不是扶贫,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接受同一层次的教育。孔子办的不是扫盲班,也不是学前班,而是成人教育,职业培训班。孔子最好的学生子贡和颜回刚进孔子学校,三年时间啥都没学会,听不懂,孔子也不教。颜回课堂听不懂,回去自学,第二天孔子一提问,全会。所以孔子说颜回好学。子贡世家子弟,起步高,开始还看不起孔老师,觉得孔老师浪得虚名,没看出啥不同啊。但是过了三年服了。孔老师的学问就是一座庄园,我连大门都进不去啊。

孔子为何能成为三千年来最好的教育家,你以为人家真是吹出来的吗。直到今天的大学甚至小学,教师们教育的方法还不是以上这几条。尤其是开私立学校补习班的,只是好多学校的老师没有孔老师的通天学问,不是谁去都能学到东西的。

孔子教育思想在未來教育,会落后吗?他的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什么?

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,不但有他独创的教育思想的原理,而且还在他独特的思想教育方式上。两者的有效结合为将来的社会提供了基础建筑材料,以建造一栋坚固的“精神长城”,这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,包括:教育的作用和目的,教育的对象和范围,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。这些思想分散在他的《论语》论集中,后人对孔子的讨论也主要基于《论语》。

孔子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全面讨论教育重要性的人。在哲学上,他提出了““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”的唯物主义观点。他认为人类的本质基本相同,是后天才养成习性大不相同。然后,为了培养“善”的习惯并摆脱“恶”的习惯,就需要进行教育。因此,教育具有改变人们,塑造人们和改善人性的功能。孔子说:““好仁不好学,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,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,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”换句话说,教育可以使人们保持仁慈,摆脱愚蠢,保持自己的良知去掉身上的狂傲,保持信念,摆脱心里的欲望,保持正直和勇气,摆脱盲目骄傲,这说明了孔子对教育的作用有多大!

孔子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即使在今天,在我们的教育领域,它的光辉还没有消失,这是事实,这也值得我们的教育者,特别是思想教育者的深思。

孔子认为做事并不需要“三思而行”,对教育有何启发?

孔子认为做事并不需要三思而行,这是矛盾的。千万别应用于教育,会误人子弟、把学生教偏了。

试想,孔子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?是不假思索?还是一思?二思?三思?甚至多思?

如果孔子真得出了这个结论,那么他也一定是,至少经过了多少次的思考才得出来的。这样的话,那就是一个矛盾。

实际上孔子真正要表达的,做事不需要三思而行,那是针对具体的事情来说的,而不是针对所有的事情。

什么事情不需要三思而行呢?是指那些你自己很熟悉的事情或者领域,轻车熟路的领域。因为这种事情你做起来经验丰富、胸有成竹,得心应手,能够做到趋利避害。这种事情不加思索就知道怎么干,那何必要三思而后行呢?

什么事情需要三思而行呢?和上面的相反,你不熟悉、没有经验的那些事情,就要必须谨慎考虑、三思而后行了。否则明知山有虎,偏上虎山行,那几乎不啻于是自取灭亡。或者说你出生牛犊不怕虎,那也是结果难料。可能是康庄大道,也可能万劫不复。不打无把握之仗,必须三思而后行。

可见,儒家的思想肯定是正确的,但是切勿牵强附会,把孔圣人的某一句话给曲解了。否则应用于教育,将错莫大焉。少年强则中国强,少年误则中国误。三思而后行。

个人拙见。不当之处,请交流。

孔子的教育学对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?

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我以前在现代教育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,说的就是孔子的教育观念,这样的感悟也写了好几篇。

在这篇《从孔子教育子路说起》中我写了:

这也让我想起了孔子的学生子路!可以说,子路在没有遇到孔子时也是一个很叛逆的人,拿现在的话说,就是不良子弟!仗着他身大力不亏,谁也不敢惹他!他在遇到孔子的时候,对孔子也是十分无礼,甚至还戏耍孔子,可是在孔子的感化下,他入了孔子门下,成为了孔子的得意弟子!

我想从这也可以看出,学生是可以教育的,而怎样教育学生,是全社会需要作出努力的事情!应该象那位老教师一样,爱他的学生,用爱去感化他的学生!而不是在这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播出以后,举世哗然,愤而讨之,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!现在,我们社会应该到了反思的时候了,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变成这样,难道我们的社会就没有责任吗!

我觉得这个老教师知道了孔子教育的真谛!而孔子在对他的学生的教育都是爱的教育,我想现在的社会对这一点,是不是有点缺乏!!!学校老去考虑学生能不能升学,学校的升学率是多少,家长也在考虑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,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!可是,现在谁在考虑孩子,他们也是有想法的,而现在社会给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,我看出现这些问题,也很正常!

再看十多年前的文字,我又想起了子路曾经都把孔子逼的对天发誓了,还有颜回和孔子开玩笑“子在,回何敢死”。这样的师生关系,是不是也值得现在的教育借鉴呢。

在《我看传统文化的教育》中我写了如下文字:

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,如果忽视了教育,那就等于失去了国家发展的条件,削弱了竞争实力,从而使民族走向没落!但是教育又不是教条,不是老师说什么,学生做什么,而是教学生做人,学会生存,还有学会创造!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创造力,就是教育的失败,其结果也是令人担忧的!

其实,我们的先师孔子就说过“有教无类”,虽然已过了几千年,可现在还有指导意义,现在,有的老师也把这句话挂在嘴边,可是有哪一个是这样做了!如果真是这样做了,现在也不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!

教育是国家的基础,国家的未来!重视教育还应该从正确的方向认识教育,否则也是误入歧途!社会是复杂性的,学生是多样性的,只有把多样性融入起社会的复杂性,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可塑造的一方面,有的适合这个,有的适合那个!可是现在的教育却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模子,这样怎能融入社会的复杂性呢?!其实现在的教育,有时也真应该向古人学习学习,诗、书、礼、易、乐、春秋,从做人到其他方方面面,无所不包,所以那时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!因为,那时的教育已经给他们了,但不要忘了,并不是不出门,而是把知天下事的东西学到手了,就去治天下事了!而且,先生还根据学生的潜质,进行启发式的教育,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,“有教无类”多样性的教育模式!

再看这2007年写的,我还在想,有教无类什么时候能实现呢?

我在2007年6月1日写的《我看传统文化中的教育》中写了:

其实,我们的孔子在2000多年前,就已经说出,有教无类这样因材施教的话!还有,我觉得他说的当仁不让于师,可以说是最好的说出了教育的意义!可是,现在谁也没有听进去!

我们看《论语》你会发现,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是平等相处的!而孔子对学生的问题都是有问必答,而且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针对学生进行教育,而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老生常谈的教育!这我们从他对子路还有子贡的教育中可见一斑!也可以说,孔子把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给激发出来了,不但让他的学生学习了六艺,更主要的是教育了他们如何做人,如何成为有用的人!

而我们看看现在的教育作到《论语》说的了吗!我还拿我已经解释过的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这句话来说,其实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怎样快乐的学习,而不是让你怎样把以前学的再反复的复习,那就不是快乐的学习了!其实,《论语》第一章《学而》为什么以这句话作为开篇,我想你只要了解了《论语》你会发现,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怎么做人,怎么处世!而这句话我在以前说是孔子对道每天都接近一点,那是多么快乐!而这个道可以是形而上的道,也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,夕死可矣的大道,也是人生之道!也可以说是你每天在学习中都知道一点人生的道理,那时多么的快乐!而对于现在的教育来说,怎么教育孩子们做人的道理,我觉得比他们学习了多少知识更有用!而这句话虽然过去了2500多年,我想对于老师的指导意义还是很大的!

而在当仁不让于师里,我也能感到我们的文化精英们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中,怎样去知道他们的人生!我记得,好象是唐朝的房玄龄让当时的一个神童把他给教育了一番,可是他并不生气,还把称为小友,让他处理事情,这个孩子后来也成为了栋梁!而我们可以从小友上知道,房玄龄没有把这个孩子当成孩子,而是把他当成了他的知心朋友,连这个孩子对他的教育他都能虚心接受,我想这就是当仁不让于师的涵义吧!我想着也是房玄龄领会了孔子的另一句话,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而这个师不在年龄,而在于他的道德和学问!这也让我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件事,在家的时候,在市中心的一个下围棋的地方和一个孩子下了一盘棋,我输给他了,从这里我也想到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!其实,有时侯孩子们在很多地方也是可以教育我们大人的!只是我们有时老是摆着什么家长,老师的臭架子,以为我是长辈,只有我教育你,哪有你教育我的份!我想说,你们这些成人们好好看看《论语》吧,看看我们的第一代教育家是怎么做的!

还有以前我在看《雍正王朝》的电视剧的时候,写了一段话,曲解圣贤意,枉作读书人,读书读好书,莫作迂腐人!读了一辈子书,不知道读的是什么,还之乎者也的在那说圣贤云,老以圣贤为标榜,不知自己去做圣贤事,难道这就是圣贤教导的吗?!有写上进的人,要把圣贤的道理想上发展,完善,可是自以为是的圣人门徒的老夫子们却祖宗章法不可废,圣人之说不可改,岂不知,他们在保守自己的陈腐观念的同时,其实也是背弃了传统,委屈了真理,读书就要明理,明的什么理,明的当然是大道理,但大道理从何而来呢,还不是从小道理而来,而现在有些人就抱着大道理不放,而把基础给丢掉了,这怎么行呢?!一棵大树无论长的再繁茂,要是根部出现了腐烂,那还能长久下去吗!这只是我看电视剧的感言!但是从这我也想到了《论语》里《为政》的一句话,子张问:“十世可知也?”子曰:“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,可知也;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,可知也。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,可知也!从这我们也可看出,孔子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,他是有创新的,而这句话我想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,尤其对老师!而在继承传统,尊重的传统的基础上创新,在我们国家的历史,可以说是无处不在!最早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,还有春秋的诸子百家,还有汉朝,还有唐宋明清,我们都可以看到创新的影子,而这些创新都是在我们那广袤的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,深入人心!还拿椅子来说,就是创新的结果!而这样的创新,在唐宋表现的尤其明显!交子,世界的第一张纸币,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!还有我们国乐也是在创新中得意发展的啊!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,遵循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优良的传统了吗,我看没有,我想,这对我们的教育者来说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!教育不是死框框,我们的教育者们要不断的给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,让它保持活力,这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所倡导的!而老师们也要放下架子,去贴近学生,向学生学习,我想这也才能突出教育的本色!这也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教育的本意啊!

由这我又想起了韩愈在《师说》所说的,师者,传道,授业,解惑也!可是我们的老师做到了吗?!首先是要传道,象孔子在《论语》那样教导学生们做人!其次才是授业,教给学生知识,然后还要解答学生在人生中出现的问题,不管是知识上,还是做人上!而我们现在的老师做到了吗,我看没有吧!!!现在的学校都往往把学生如何能更多的获取知识放在首位了,我想现在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,都与此有关!象最近电白中学出现的惨案,正是在这方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而这个深刻的教训,是要所有教育者牢记终生的!不要以为你给学生以知识就足够了,那他不懂做人的道理,他的知识,也往往是最危险的!而怎样去教学生做人的道理,我想老师们多去看看《论语》,在这里你会得到很多的!

对于家长,我想说,孩子生出来,不是吃饱穿暖就行了的事,孩子的做人,家长也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的!养不教,父之过,教育不好,家长是要有责任的!而在这方面,传统文化也会给家长很多的!多去看看传统文化,多去贴近传统文化,对于孩子,对于家长,都是有好处的!而这在孔子的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中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最好的展现!我想这是需要家长去学习的!可以说,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,是要家长和孩子做朋友,象孔子的学生中,有很多都是父子一块向孔子学习的,象颜回父子,曾子父子!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!也可以拿当仁不让于师来说,如果孩子说的话对,家长必须得听,我想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教育意义!

我在十年前写下的文字,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!

孔子的好学对你有怎样的启迪?

孔子好学,人人皆知。孔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吾师”,意思是同行的三个人中,都有我的老师。可见孔子对每个人都一样谦恭有礼,不耻下问,才能学习到文化知识。何况我一个普通百姓,知识少,见识少,不敢苔慢,天天都想学习。现在入了头条,头条里面的知识面广,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,从入驻头条以来,我天天上头条,看好文章,听人言,学到不少知识。未来将会更加努力去研究学习贤人的文章和观点,结合自己的实际,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,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,与新时代的文化相结合,做一个爱学习,好读书,读好书的文化人。

孔子曰: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一个聪明好学的人,不以官位高低,都谦虚地向下士民众学习知识。为人要谦虚好学,不耻下问,方有所成。

孔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意思是说,自己学习到的知识,要经常去温习学习,谨记于心,是一件快乐高兴的事情。为人要谨记为人处世之道,方为上策。

孔子曰:学而不思罔,思而不学则贻。意思是一味只有读书不去思考研究,学习也不能取得好的成绩,只去思考研究不去与实践相结合,所学到的知识,也是没有用处的。孔子指明了读书要一边学习,一边思考,把所学到的文化知识,到社会上去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到知识。

孔子曰:不学礼,无以立。意思是学礼则品节祥明,而德性坚定,故能立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习礼貌,懂得尊敬老师与朋友,学习文化知识,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,成为品德高尚的人。

孔子曰:民无信不立。一个人如果没有真心实意,诚实讲信用,在社会上难以令人相信。只有讲诚信,才能赢得信用,立于不败之地。

孔子提倡学无止境。学习知识是永远没有止步的,人的一生,吃到老学到老,时代在进步,很多新生事物的诞生,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,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,学习文化知识,充实自己的精神财富。

仪封人对孔子的评价,给今天我们当教师有何启发?

《论语》中,记载了这样一件事,仪封人请见,曰:“君子之至于斯也,吾未尝不得见也。”从者见之。出曰:“二三子何患于丧乎?天下之无道也久也,天将以夫子为木铎。”大体意思是说,仪地的边防官请求孔子接见,说:“凡是君子到了这个地方,我从来没有不得见面的。”孔子的学生介绍他见了孔子。他出来后说:“你们这些人害怕丧失什么呢?天下失去规范已经很久了,上天必将以夫子作为圣人来唤醒民众。”

这是仪封人赞扬孔子的一番话,一方面说明孔子在当时影响力之大,以至于每到一个地方,都有人愿意一睹他的圣容,聆听他的教诲;另一方面也说明,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就已经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,必将穿越时空,影响千秋万代,正如仪封人所言:“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”。

孔子作为“至圣先师”,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。孔子首先是一个教育家,是一名教师,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,将以前学在官府,文化知识是贵族统治的专利,移植到民间。他首先提出了“有教无类”的教育方针,人不论贫贱富贵,均可以成为他的学生。孔子众多弟子中,虽然有子贡、孟懿子之流的富家子弟,但更多的是贫如颜回之类的平民百姓,可谓桃李满天下。其教学目的,是传授他“仁者爱人”、“克已复礼”的思想学说,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,成就学生完美的人格,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,从而造就一批治国、平天下的栋梁之材。孔子爱学生、爱教育,他采用“因材施教”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,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,对学生如慈母般关怀备至,如严父般导以正道,如朋友般切磋相长,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。孔子共有弟子三千,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,是他们将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。

作为教师,我们不可能取得孔子那样的成就,也不可能像孔子一样千古留名,但是孔子对教育事业孜孜以求,对学生诲人不倦的精神,以及他创立的一系列行之为效的教学方法,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,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和借鉴。教育事业是平凡而伟大的,像孔子那样,一个人一旦当了老师,命中注定发不了大财,也当不了大官,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默默无闻,行走在三尺讲台上,但是我们却有“得天下英才而教之”的职业乐趣,我们的血汗不会白流,许多学生将来可能成为商界精英,也可能成为政治领袖,这就是为师者最大的成功,正所谓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。

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要像孔子那样,抛弃个人的富贵荣辱,以自己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,静下心来研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,为国精育良才。现在,国家提出了“科教兴国”、“人才强国”的战略,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在教师。我们可以看到,教师的地位一天天提高,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,作为教师,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立足岗位,认真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,以人为本,因材施教,关爱每一名学生,精心上好每一节课,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,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,这是为师者的职责所在,也是时代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新要求。

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,个人管见,不当之处欢迎“关注”作者继续交流!

对于孔子的一生努力,你有什么感想?

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社会和人生,以天下为己任,忧国忧民,一生为了实现自已的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。我对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敬畏和感恩,感受颇深:

第一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,孔子青史垂名。

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,修订六经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传》《春秋》,弟子三千,贤徒七十二人。后世尊为圣人,万世师表,被评为古今中外历史上具有对世界杰出贡献的一百位人物之中,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,孔子对世界影响深远。

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,人生在世,不流芳百世,就遗臭万年,名是一个人留在世上的东西。

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人,但只要认真的去做一件事,必然会有所长,必会服务于人,造福于人,那你何愁不扬名,人生无常,迷茫时想想自已的特长,看看能做点什么,多点理解,多点付出,我们的社会更加精彩,明天更加美好。

第二人生之路难,不畏难,知其不为而为之。

孔子早年丧父,家境衰弱,生活困难,二十多岁又丧母,五十五岁从政失败,带领弟子周游列国,颠沛流离,险些送命,被人形容如丧家之犬。孔子一生坎坷,但他乐观向上,积极进取的求学精神,使他博学多才,辛勤耕耘,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思想和文化财富,为了自已的理想和抱负,不畏艰难困苦,尽自已力量去努力实现。

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,只要下定决心,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。

人的一生中不会一帆风顺的,既有顺境又有逆境,顺境固然有利于事业的成功,但逆境能磨炼人的意志,激发人克服困难的勇气,在逆境中顽强奋进,取得的成就更骄人灿烂的。

第三做事有始有终的人才有成就。

孔子做教育,成为万世师表,开公平教育之先河,孔子创儒学,一生致于传播,身体力行,编辑史书传于后人,现在孔子思想和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,我们还在受益无穷。孔子这些成就取得,凭着是强烈事业心,吃苦耐劳的干劲,尤其是持之以恒的毅力,善始善终的精神。

你追求的目标越远大,所付出的心血越多,所需要的时间也越漫长,所以你必须拥有更多热情,耐心和毅力。我们做一件事必然会有困难的,如果不能忍受,中途退缩,就会前功尽弃,作为一个人,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,能够善始善终做好一件事,更是需要数十年坚韧不拔的努力。

第四,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。

孔子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,他一生致于奉献国家和社会,关注低层百姓和未来之世,充满了忧患意识。他一生是奋斗的一生,顽强的一生,孔子一生用八个字概括: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。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表述,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优秀的品德集中体现。

求学,做人,为道,为德,都要时刻保持坚持不懈,像大地一样宽广胸襟,包罗万象,方是一个心怀天下之人应具有的品质。

做一个高尚的人,在气节,操守,品德,治学等方面都应进行自我修身,战胜自我,超越自我,积极向上,力争在事业和人品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。

确实,数千年来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的精神濡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的中华儿女,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斗不止。

总之,孔子活着时,时刻关注当世和未来社会的不幸,心怀忧患的深沉情怀,是孔子的伟大的地方,千古流芳的原因。